图为:农村公路
桦甸市将“四好农村路”建设列入“十三五”至“十四五”期间重要民生工程,以抓项目为重点,以治理“畅返不畅”为契机,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,推动“四好农村路”高质量发展,助力乡村振兴质效双升。
推动政策落地,持续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。整合资金,加快农村公路建设。“十三五”至“十四五”期间,整合发改、财政、农业、林业、交通等部门资金,相继完成了县道取常线、二那线等县乡村道路改造776公里,比“十二五”期间增加167%,桦甸市建制村通硬化路率达到100%;实施安防和危桥改造工程,逐步消除农村公路安全隐患。实施农村公路安全防护工程71.1公里,实施危桥改造和水毁新建桥梁64座,水毁路段10.5公里;开展路域整治,打造优美通行环境。以十年绿美吉林大地为抓手,“十三五”期间增加公路绿美化792公里,“十三五”期间完成投资7.5亿元。2021年更是以“七边整治、绿化江城、全民行动”为契机,全面整治路域环境卫生,着力实施6条景观主线,实现农村公路绿化全覆盖。“十四五”期间计划每年按50公里安排乡村公路养护大修工程;重点实施县道吉桦线改建,桦辉线养护大修,二那线改建工程;安防工程61公里;危桥3座,计划完成投资5.1亿元。
深化体制改革,持续提升养护管理水平。拓宽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筹集渠道,持续加大养护资金投入。贯彻落实《吉林省农村公路条例》,全面实现农村公路“建养并重、有路必养”的目标,争取财政、农业、移民、自然资源及工矿企业等社会群体支持,确保全市农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%;因地制宜,节约高效推进养护工作。采用季节性养护,破解主要矛盾,集中作业,春季排水、夏秋防汛整修、冬季防滑,使农村公路技术状况相对完好;复制推广重点干线农村公路专业化养护方式。通过两年来已实施的常取公路专业养护效果看,群众满意度非常高。“十四五”期间重点加大养护小修工作力度,按照2021年400万元起为基数(不含定投转移支付和省奖补资金)加大养护投入力度,按照逐年递增5%的增长率列入财政预算,实现农村公路养护质效提升。
强化协调发展,持续打造客货运输网络。提前五年实现省政府确定的2020年建制村和自然屯通客车比例目标,建制村和自然屯通客车比例分别达到100%和87.5%;“城乡客运一体化”工作有序开展,重点整合、延伸客运线路31条,开通村屯客运线路18条,公交车由原来的5条线发展到现在的15条线路,有7条线路延伸至城区周边农村;创新农村物流运营模式,积极推广城乡统一配送、集中配送、共同配送等先进模式,提高配送效率和运营管理集约化水平;鼓励“互联网+”农村物流新业态发展;充分挖掘城乡客运班线货舱运力资源,积极推进与邮政网点、各村电商平台的有机融合,完善小件快运、电商快递等服务网络,实现客货同网、资源共享,为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产销运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。“十四五”期间重点加大城乡公交化推进力度,推进绿色公交车、充电桩网点布设,推进农村客运客货物流通网改造力度,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建设7个标准化客货及物流网站。
压实工作责任,持续推进管理体系建设。有效保障农村公路管理机构经费、人员配置。已有公路管理段、农村公路管理所2家公路管理机构,各乡(镇、街道)农村公路管理机构设置率达100%;农村公路法制和执法能力建设得到加强。全面落实农村公路管理法制建设,印发《桦甸市关于深入推进“四好农村路”发展的实施办法》等文件,定期开展农村公路路政巡查,提高群众爱路、护路、养路意识,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;推进“路长制”工作机制。共设置“路长制”公示牌150块,制定《桦甸市路长制工作考核办法》等文件,农村公路建设、管理、养护和运营工作机制和政策保障体系基本建成。借力“十四五”期间各级政府将“四好农村路”主要指标纳入政府考核的“指挥棒”,压实“路长制”责任体系,有力形成“政府主导、部门协同、行业主抓、乡镇主责、社会参与”的强大合力。
(信息来源:桦甸市政府 )
发表时间:2022-06-01 09:16